近日,安徽淮北、安庆、马鞍山等地推行的“放心公务餐”模式引发广泛关注。公务人员下乡刷卡自费就餐,“不安排、不陪同”成为硬性规定。一张小小的餐卡,不仅解决了干部“就餐难、报销繁”的现实困扰,更从源头上切断了基层公务接待中的不正之风,成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、推动作风建设的一招妙棋。这一改革看似只是就餐方式的小调整,实则是对传统公务接待方式的一次重塑,其背后折射出的治理智慧与务实精神兴盛网,值得各地借鉴推广。
长久以来,上级干部到基层开展工作,就餐安排往往陷入两难:基层同志怕招待不周怠慢了上级,影响关系,陪着吃饭又劳心劳力;上面来的干部也尴尬,吃得太简单担心基层有意见,自己也没面子,吃得太好又怕违反规定。在这种心理拉锯之下,吃饭这件事演变成了公务活动中心照不宣的"惯例",大家一边嫌弃这种风气,一边又不得不跟着习惯走,仿佛成了理所当然的程序。
放心公务餐的出现,打破了这种扭曲的“自然”,让公务就餐回归了“公务”该有的样子,“双向减负”也让上下级都松了口气。上面的干部不用再为"这顿饭该不该让基层报销"纠结,只需一张卡,就能在任意定点食堂轻松就餐,按标准付费,干净利落,不再欠下“人情债”,也不再担心触碰纪律红线。对基层单位而言,也卸下了一个沉重的接待包袱,不用为"要不要请领导下馆子"发愁,不需要安排人员陪同,不再为菜单和标准绞尽脑汁,不用再处理繁琐的报销票据,从而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。正如知名评论人“话八仙”所言,“基层执行效果好,党员干部感觉好,群众看到都叫好,这样的公务接待才是真的好!”掌声的背后,是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兴盛网,是务实作风的真切回归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用技术手段把规矩"焊死"在了流程里。通过全市联网的结算系统,每笔消费都有记录,每个环节都可监督,想搞小动作都没门儿,在技术上杜绝了一些隐形的违规吃喝问题。安徽多地相继出台的公务接待“扫码用餐”,正是一种依托技术赋能、强化制度刚性的智慧监督模式。类似地,浙江省规定,除特定情况外,全省公务员在市域范围出差统一吃食堂,通过“浙政钉”APP上“公务用餐”应用,找到就近食堂,扫描“公务用餐点”二维码即可付费用餐,无需开具公函。借助科技手段打造“不能腐”的防护网,就像给公务接待装了"防火墙",既保护了干部,也净化了风气,比发多少个红头文件都管用。
“放心公务餐”看似小事,却是关乎党风政风的大事。毕竟,公务活动不需要也不应该依靠酒桌来维系关系、推动工作,而应当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效中,体现在清风朗月的交往中。当每一位干部都能自自然然拿起餐盘,刷卡吃饭,饭后各自投入工作而无负担,那便是一种可喜的常态回归。
其实老百姓最爱看这种实在的变化。当干部们不再围着饭桌转,而是捧着餐盘和基层同志边吃边聊工作,这样的画面比什么宣传都更有说服力。正所谓"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",这样的改革之所以受欢迎,就是因为它戳中了干部群众的痛点和盼点。
当然,好政策还要落实好。后续还得继续扩大食堂覆盖范围,特别是偏远乡镇,让每个下乡的干部都能吃上放心饭。同时也要防止出现"上有政策下有对策"的情况,毕竟改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
说到底兴盛网,公务接待改革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是作风建设的成色。当吃饭不再成为负担,工作关系反而更清爽纯粹。这样的"清风餐"吃得踏实,吃得舒心,值得全国推广。(作者:宾语)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